0898-1133-1103
网站公告:NOTICE
欢迎访问博天堂担保网论坛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博天堂担保网论坛诚信永远不变。

魔法瘦脸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 > 魔法瘦脸

魔法瘦脸

发布时间:2025-11-11 14:17:31点击量:
  在怒江大峡谷北段的怒江东岸,坐落着石月亮乡政府驻地——利沙底村。这座被誉为“石月客厅”的村寨,东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接壤,南邻左洛底村,西邻米俄洛村,北邻石门登村,全村占地面积31.53平方千米,下辖14个自然村,常住居民1665人。作为滇西入藏通道的重要枢纽和石月亮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这里既是4000亩草果林铺就的“致富田园”,也是集交通中转、商贸服务、民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“边境会客厅”。每周二的赶集日里,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汇聚街头,酥油茶的香气与“侠拉”酒的醇厚交织,构成一幅生动的边疆民俗画卷。近年来,利沙底村以“石月客厅”为定位,以草果产业为核心,走出了一条“一村一品”引领三产融合的振兴之路。

  作为石月亮乡的“门户”与“核心”,利沙底村自古便是怒江沿岸的交通要冲,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区位优势,在新时代愈发凸显。向北,沿怒江大峡谷蜿蜒前行可直达西藏察隅;向南,顺江而下能快速抵达福贡县城;向西,通过跨境通道可与缅甸相连,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其成为滇西旅游环线中不可或缺的“黄金驿站”。

  如今的利沙底村,交通网络早已告别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的旧貌,村组公路硬化率实现100%,条条硬化路如同毛细血管,串联起各个自然村;依陆底、利沙底一组等4个村民小组率先完成污水管网改造,生活污水有序收集处理;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,小病不出村、慢病有管理成为常态;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,朗朗书声回荡在峡谷之间。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,让“石月客厅”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,服务功能不断强化。

  夜幕降临,村委会周边的彩灯次第亮起,藏吧里悠扬的弦子声、清吧里温柔的民谣歌声、夜宵摊前热闹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不夜街”。“每次从西藏自驾返回,一定要在利沙底村停一停,尝尝地道的漆油鸡和‘侠拉’酒,给旅途充充电。”来自云南昆明的自驾游客赵女士的话,道出了众多过往旅客的心声。依托乡政府驻地的集聚效应,全村餐饮、住宿、汽修等商户已达80家,“入藏补给站”“维西中转站”的美誉声名远播,昔日的偏远村寨,已然成为往来旅客心中的“温馨港湾”。

  走进利沙底村,目光所及之处,2500亩盛果期草果林沿山而建,翠绿的枝叶间,饱满的草果挂满枝头,微风拂过,阵阵果香扑面而来。作为“一村一品”的核心产业,利沙底村的草果产业早已摆脱“只管种、不管卖”的粗放模式,构建起“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环环相扣的完整产业链条。

  同时,村里创新推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,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——党支部牵头抓总,统筹协调政策、技术等资源;合作社负责统一采购种苗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收购销售;农户以土地、劳动力入股,全程参与产业发展。2024年,仅合作社社员分红就达6.03万元,实实在在的收益,让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热情愈发高涨。

  在做强草果主导产业的同时,利沙底村坚持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因地制宜培育茶叶种植产业,2000亩茶园在山间铺展,与草果林形成互补。如今,“草果为主、茶叶为辅”的特色农业格局已然成型,利沙底村不再是单一的“草果村寨”,更成为辐射周边村寨的产业振兴引擎,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走上“靠山吃山”的现代化致富路。

  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文化润一方心”。依托石月亮乡政府驻地的市场集聚效应与区位优势,利沙底村逐步发展成为周边多个乡镇农产品流通的“集散地”与“中转站”,而每周二的赶集日,便是这座“文化客厅”最热闹的时刻。

  每逢赶集日清晨,天还未亮,来自周边高山村寨的各族群众,便背着装满山货的背篓,沿着山路赶往利沙底村。新鲜的草果、醇香的茶叶、甘甜的蜂蜜、手工编织的民族服饰、自家腌制的腊肉……各类特色产品琳琅满目,吆喝声、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,汇成一曲热闹的乡村集市“交响乐”。这个传承多年的传统集市,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,更搭建起城乡联通的“桥梁”,让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,走进城市居民的餐桌。

  集市旁的餐饮店里,浓浓的美食香气勾人味蕾。傈僳族农户现场炖煮的漆油鸡,选用当地散养土鸡,搭配特有的漆油与草果调味,慢火细炖数小时,汤汁浓郁醇厚,鸡肉鲜嫩入味;“侠拉”酒作为傈僳族的特色饮品,以当地自酿酒为底,加入鸡肉、辣椒、花椒等食材炒煮而成,入口温热,既有酒香的醇厚,又有食材的鲜香,回味甘甜。品尝完美食,漫步夜晚的“不夜街”,藏吧里的弦子舞、清吧里的民谣弹唱,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沉浸式感受边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,这座“石月客厅”,已然成为体验边疆风情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
  作为乡政府驻地,利沙底村以“治理有效”为目标,构建“党总支+党支部+党小组”三级治理体系,53名党员带头落实“防返贫监测+帮扶”机制,动态管理监测对象66户237人。开发公益性岗位105个,助力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
  干斗底小组的转变是治理成效的鲜活例证。在党员的引领下,开展了“拆棚、清乱、治污”行动,美丽庭院的建设占比达95%,每周进行大扫除已形成常态化机制,该小组成为“绿美村庄”的典范。村民李永平笑着表示:“如今村里比城里还要整洁,外来之人来了都不愿离去!”其家庭通过申请低保以及接受草果提质增效帮扶,正稳步消除返贫风险。

  未来,利沙底村将聚焦三大主方向,绘就振兴新蓝图,紧紧围绕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治理有效”总要求,重点推进三项具体规划:

  一是深化草果产业提质增效。依托现有4000亩种植规模,进一步开展草果提质增效等措施,提升产值;同时加强与“石月亮早方合作社”合作,扩大茶叶、中药材种植面积,构建“一主多辅”产业体系。

  二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。在完成4个小组污水管网改造基础上,启动剩余自然村改造工程,实现全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;推广干斗底小组“人居环境红黑榜”经验,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,确保村庄干净整洁。

  三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。深化“党建+网格化”管理,发挥7个党群活动室作用,开展政策宣传、技能培训、矛盾调解等服务;加强农村“三资”监管,规范集体资产出租、项目管护等流程,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。

  从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到如今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”逐步发展的绿美村庄,利沙底村用“石月客厅”的包容与活力,诠释了乡政府驻地的责任与担当。在怒江奔流的涛声中,这座边疆村寨正以草果为媒、以文化为魂,邀请八方宾朋共赴一场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振兴之约。